星期二, 10月 28, 2008
到博物館重溫太平盛世
到博物館重溫太平盛世
(明報)6月29日星期日05:33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628/4/5kds.html
【明報專訊】「到太平戲院看戲沒有?」對於在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太平戲院」聽起來實在陌生,但它卻是以往西環的粵劇重鎮,也是人們茶餘飯後享受家庭樂的好去處,陪伴大家度過77個寒暑,至1981年才結業。經營戲院的源氏家族後人,多年來保存大批戲院文物,年前決定將6000多件文物送給康文署轄下3間博物館,每一張珍費戲票和文獻,都透視昔日香港梨園的一代風華。
6000多件文物捐康文署
位於德輔道西的太平戲院於1904年落成,1907年起由源杏翹接手經營,最後院主源碧福是源杏翹的孫女,男性化的打扮令人想起已故名伶任劍暉。她說,祖父當年是最早提倡企業社會責任的人,因為他除把戲院視為一盤生意外,也把它看成「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場地。「民國初年,醫院經常租用戲院義演籌款,祖父很多時都減收場租,令更多貧苦大眾受惠。醫院為表謝意,送出一塊『歌功頌德』牌匾,這個牌匾後來更成為戲院特色。」
源碧福的父親源詹勳在30年代繼承祖業,隨即大展拳腳重建戲院。「父親讀大學時已醉心外國歌劇,也非常喜歡歌劇院的陳設和佈局。他參考了很多歌劇院建築的書,務求把戲院打造成集合中西元素的大型歌劇院。」
太平戲院重建後,由兩層變為三層,座位增加至1700多個,同時,為配合有聲放映機播放中西名片,戲院牆身特別加裝凹凸隔音裝置,令這粵劇戲院兼具電影院功能。至於粵劇方面,源詹勳請來名伶馬師曾組成「太平劇團」,合力推動香港戲班男女同台演出,令觀眾耳目一新。「當時馬師曾是最紅的文丑,只要有他就會全院滿座!」
那個年代的太平戲院,與環球戲院組成「太環線」,成為兩大戲院龍頭,片商會把能賺錢的電影先與他們接洽。但好景不常,日軍統治香港期間,太平戲院被徵用為倉庫,被迫停業近5年,復業後不久,粵劇演出又受到電視普及、戲院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生意大不如前。直至源碧福於1976年接管時,戲院已一蹶不振,最終於1981年結業,「創業難,守業更難。這是一個非常難下的決定,戲院辛苦經營了三代,竟然到我這一輩就完結了--我們全家都很難過,父親甚至傷心過度引發心臟病,最終藥石無靈」。太平戲院的三個年代,本身就是一齣歷史劇。
雖然太平戲院已拆卸,並改建為新式商場,但我們還有機會重溫它的風采。沙田文化博物館即日起至7月7日展出由源碧福捐贈的其中33件戲院文物,包括演出契約、日治復業審批文件等。
實習記者吳欣欣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