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8, 2008

譚公誕廟會鑼鼓喧天


(星島)5月12日 星期一 05:30

(星島日報報道)今天農曆四月初八,為一年一度的譚公寶誕,筲箕灣譚公廟昨起舉行一連兩天的盛大巡遊繞區活動,並首度將停辦已久的傳統廟會重現,除上演神功戲、傳統法壇之外,亦有各種特色攤位供市民參觀,吸引逾千人入場。華人廟宇委員會表示,假如譚公誕廟會反應理想,日後亦考慮在沙田車公廟和深水埗武帝廟舉行廟會,讓市民重新懷愐昔日的熱鬧氣氛。

譚公寶誕是筲箕灣區居民每年一度的盛事。今年重辦傳統廟會關係,譚公神像提前在昨日寶誕前夕,進行巡遊繞區活動,並安奉於廟會場地,今日下午才恭送譚公神像回鑾,返回譚公廟。屆時亦會有近三百人的飄色隊伍在區內巡遊,當中包括由小女孩組成的花燈隊及不同武術總會派出的舞龍舞獅武術等。

在飄色巡遊之前,今午二時將舉行「送瘟船」傳統儀式,將象徵瘟疫惡運的紙船送出海,祈求居民平安。

神像昨日由「一龍二獅」為首的百人中式儀仗隊恭請起駕出巡,從譚公廟經筲箕灣東大街、工廠街、南安街,抵達愛秩序灣遊樂場的廟會場地,歷時約十五分鐘,沿途吸引不少善信和市民圍觀。

今午「送瘟船」

闊別市民多年的傳統廟會,今年首度在譚公寶誕重辦,除傳統宗教儀式外,會場更設有大笪地形式的攤位,售賣龍鬚糖、雞公欖、麵粉公仔、占卜星相等,吸引逾千名市民入場參觀。晚上上演酬神神功戲,吸引不少喜好粵劇的長者,在下午開始到場「霸位」。

居住在區內數十年的居民劉先生表示,以往的譚公誕亦未見過有如此盛大的廟會活動。「好有傳統氣氛囉,不過如果再搞,可以加入一些其他攤位,吸引多些年輕人來嘛。」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盧維璋表示,今年首次在筲箕灣重辦廟會,大部分經費由委員會出資,約在二百萬以下。假如反應理想,日後亦會考慮在沙田車公廟、深水埗武帝廟舉行。記者 張建業

資料來源

=========

"神功戲"的籌辦性質可以分為:神誕慶典、盂蘭節打醮、太平清醮、廟宇開光及傳統節日慶典。其演出場地多是在神廟前或球場(臨時搭成的戲棚)。

香港某些特定的地方都會有神功戲的演出,例如:亞皆老街球場是舉行神功戲的地方,每逢在農曆正月、七月和十二月都可以在那裹看到神功戲的演出。

其實在中國北方多稱神功戲為社戲(社戲一詞中的「社」字指的是舊事祀神社之所在,另有一說「社」字為古代地區的一個小單位,社中演戲,即稱社戲),是迎接神賽會所表演的戲,是傳統節日中百姓為了酬謝神恩會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之一。這些演出一般是為了酬神祈福,一般都在廟會或是戲台上演出。

神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大致有廟會戲、節令戲、祠堂戲、喜慶戲、事務戲、平安大戲等這幾種分類。最常見的是廟會戲,一般是在關帝、包公、龍王、媽祖、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神祇誕辰時所演出的戲。對於這些神的祭祀活動一般都是當地神廟的重大活動,同時,在祭祀期間,當地神廟也會舉行廟會進行慶祝。在香港,神功戲多為粵劇、潮州戲及福佬戲。

=========
香港政府方面對於保護傳承粵劇力量仍然不足。立法會會議上張學明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新界人士向本人反映,指新界鄉村歷史 悠久,有眾多具文物價值的歷史建築物,亦蘊藏豐富的傳統風俗文化(例如舞麒麟、客家山歌、嫁娶儀式及神功戲等),是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又指 出,雖然政府已設立了三間專門介紹新界傳統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但非物質文化不能單靠硬件的展示而得以承傳,而是需要一代接一代的沿襲和承繼。就此,政府可 否告知本會:

(一)現時有否任何保育鄉村歷史建築物的政策;若有,詳情為何,以及過去三年,保育鄉村歷史建築物及市區歷史建築物的支出各有多少;若沒有相關政策,會否研究制訂該政策;及

(二)會否考慮投放適當的資源保育鄉村的非物質文化,以及與新界鄉議局及各個鄉事委員會合作制訂協助鄉村非物質文化承傳的措施?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政府一向致力保育本港的文物建築,包括鄉村文物建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負責為文物建築進行紀錄、研究和保育工 作。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宣布為法定古蹟的文物建築中共有三十六項位於新界區,它們均獲妥善修復,並開放予市民參觀。此外,政府在屏山和龍躍頭分別設立 文物徑,有系統地介紹當地主要的文物建築。政府更在舊屏山警署設立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介紹屏山鄧族歷史及文物徑沿途古蹟,訪客中心每年營運支出 約為300萬元。

  過去三年,古蹟辦用於修復和維修文物建築的開支詳見附件。

  此外,政府會擴大維修項目財政資助的適用範圍,由只涵蓋法定古蹟或將會成為法定古蹟的私人物業,擴展至涵蓋已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


(二)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由民政事務局局長負責。民政事務局一向重視新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康文署的博物館如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均致力紀 錄傳統鄉村習俗、收藏和展示新界的文物。康文署更於二○○六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內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配合於同年四月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 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工作。政府現正積極籌劃進行全港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以編製香港第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政府將邀請本地學者專 家及社區人士組成專責小組,為調查工作提供意見,更會與鄉議局和各鄉事委員會保持聯繫,以便普查工作能順利進行。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製訂後,政府會整體 研究有關政策,及考慮投放適當的資源,加強本地包括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教育、傳承和推廣工作。

  另外,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成立 的缳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其宗旨是透過籌辦活動,以及資助社區組織或個別人士推行與文物有關的活動和研究項目,保存和保護香港的文物。該信託每年均會接受資 助申請,而大部分的申請是來自個人、非政府機構及高等教育院校。獲批核的申請是以宣傳教育、復修保存,以及研究調查為主。該信託於二○○六年批准十三項資 助申請,總數352萬元;而二○○七年則批准十五項資助申請,總數203萬元。


2008年3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6分

香港政府新聞網

沒有留言:

Advertisement

飛馬傳說

博文札記

四處跑跳碰

社稷寫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