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朝陽。龢煦,溫暖祥和的樣子。旭龢卻是街道的名稱。旭龢道,英文名為Kotewall Road,位於半山區,連接羅便臣道,鄰近香港大學。是紀念誰呢?是英國人?
其實是紀念太平紳士R H Kotewall - 羅旭龢。Kotewall是羅旭龢自己改的英文名,所以看不出是華人的名字。紀念他的原因是他對香港作出許多貢獻。
他生於1880年,在拔萃及皇仁書院畢業。畢業後,任職警務處文員。1913年,調往裁判司處工作。1916年,離職從商,繼承父業,開創旭龢洋行。主要售賣留聲機,後來更錄製唱片,成立和聲唱片公司。1921年,為了讓西方人看得懂粵劇,便寫成英語粵劇-<鑒叔>(Uncle Kim)。1923年,他被選為立法局非官首議員,是少數的華人代表。1925年,發生了省港大罷工,羅旭龢利用他的口才游說了英國貸款三千萬來支持香港,穩定人心。他鼓勵省港對話,促使大罷工在1926年結束。因此,他獲得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又大力支持粵劇男女同班演出,並向港督書面請願。當時的港督貝璐見無明文禁止,所以批准這次請願。
教育方面,羅旭龢與布政司卓文伉儷、何東、周壽臣等富商,前赴澳門考察當地兒童工藝學校,回港後大力向香港政府建議推動本港工業教育,設立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他熱心推動教育事業及社會公益。同時,他也喜愛運動,曾擔任南華體育會的名譽會長,並在1933年協助籌辦第一屆全港小學運動會。
1936 年2 月,香港貧兒會所(即小童群益會前身)正式成立,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羅旭龢爵士分別出任正副主席。羅旭龢爵士則是第一個捐贈珍藏典籍予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的有心人。到了現在,香港公共圖書館還有羅旭龢爵士的特藏書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