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31, 2009

書展續談-文學館


今日看到了新聞,雖然人流比以前多,有90萬人次進場,但小說書商銷售下跌兩成,寫真集卻飆升一倍。可見,寫真集吸引一批’讀者’,卻導致另一批讀者遠走高飛。

台 灣來的書商形容被束諸高閣。要知道我們的書展是中港台書商鼎立。大量的翻譯小說是來自台灣的。除了小說,還有一些有生活品味的書籍,專業書籍都是來自台灣 的。好像由五南出版的藝術管理,從「政府」、「資金」、「觀眾」、「企劃與行銷」、「傳播」以及「網路」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管理和發展藝術行業,並且比 較日本、台灣、美國等地的藝術政策。


還有由時報出版由金耀基所著的大學之理念也非常有份量的。書中重新反思什麼是大學,什麼是知識。大學的社會角色,特色與功能。學生應該怎樣去追求真善美,對社會有什麼責任。中國人的大學從傳統中脫 變出來後,應該何去何從。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定性與定位。現代化、全球化的教育應該是怎樣。內容非常全面,從過去、現在到將來,從中國、西方到全世界, 從個人到社會。雖然意義深遠,文字卻平易近人。讓人一看再看,不斷回味。

其實,書展除了賣書外,還有很多研討會。當中比較重要的是,倡議在西九興建文學館(有關報導)。為此倡議,香港作家葉輝,《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的作者,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董啓章和文化評論學者馬家輝成立了"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小組成員還有陳雲、司徒薇 陳智德潘國靈廖偉棠鄧小樺。是次會議,邀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榮勝。其實,除了中國內地外,台灣也有自己的文學館。如果放眼美國,會發現美國竟然有114間文學館

不 看數量也要看看香港在中國文學的地位。國共內戰,大量文人教育家南下,譬如錢穆、蔡元培、許地山、蕭紅。當時灣仔六國飯店是文人集中地。1947年6月 23日,文人黃藥眠、周而複、馮乃超等人聚集在飯店禮堂,紀念屈原,慶祝第七屆詩人節,21位詩人共同簽署了詩人節宣言。精英匯聚,一時無兩。

今 日,除了著名作家外,其他需要以量產方式來謀生,否則花了幾個月寫成的一種書籍只能售出兩千三千本,難以維持生計。於是,為了生活,差不多一個月要完成一 部作品,一年要完成12個。這樣方式是不能長久,最終可能促使質素下降,銷售量自然繼續下降。如此惡性循環,吾不欲觀之矣。

加強教育,培養文學氣氛,不斷傳承,滋養人文心靈。博物館就是可以擔任這個角色。既可保存文學作品,又可化作教育場地,更可成為冥想聖地。雖然文學館的建立還是很遙遠,但書展其實可以提供一個暫時的居所,讓文學藝術得到新的方式展示於人前。

飛馬傳說

2 則留言:

nikita 說...

香港乜都講賺錢行先嘛,其實文學館也有賺錢能力的,既能帶動本土經濟,亦能吸引遊客。

我去過日本的文學館,包裝得有聲有色,人地當文學或通俗作家如珠如寶,也懂得適量包裝用來生財。

FlyingHorse 說...

不知道日本方面是怎樣包裝呢?

Advertisement

飛馬傳說

博文札記

四處跑跳碰

社稷寫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