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0, 2008

粵劇是大眾努力的成果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資料來源:粵劇 , 努力編寫的人: 小為)

在過去三年的努力,蒐集資料,研讀書籍,終於建立了這個特色條目。而且發現粵劇小豆苗也把它當作參考資料。原本條目要參考內地的資料,現在內地網站複製條目內容。[1]香港中學生也開始拿來參考[2]。

隨著維基百科越來越受到歡迎,我們越來越需要核對參考資料,以免循環參考。譬如,條目A參考網站B,網站B卻是參考條目A。或者條目A參考網站B,網站B參考網站C,網站C卻是參考條目A。

其實相比粵劇藝人,他們付出的努力是更大,把一生的努力來提高粵劇的藝術性。可是,當我們想像如果沒有唐滌生與任白的改革,如果仍然玩爆肚,如果化妝依然不再自然,如果缺乏觀賞性高的北派武術,剩下來的原始粵劇以中州音來演唱,應該現在沒有人懂得欣賞。

沒有留言:

Advertisement

飛馬傳說

博文札記

四處跑跳碰

社稷寫跡